2008年2月27日星期三

道在天地云水间(十一):人间道教(5)什么是仙?仙有五等,纯阳为仙


道在天地云水间(十一)


人间道教(五):什么是仙?仙有五等,纯阳为仙
所以,接下来,我要告诉各位,什么是仙呢?仙不是说那些讲骗话的人,那是外面的人歪曲道教原有的仙道精神。仙就是说,我们所谓的长期修炼,性命双修,注重生命还有心灵,那一种健康,那一种永恒的幸福,最后可以达到长生不死。你不要以为神仙是假的,就连科幻小说家倪匡先生也谈到成仙的概念。

用现代的名词来讲,神仙就是突破时间、空间的限制。所以,《抱朴子》里面说,你不要以为没有看到的就没有。我们看不到空气,你不要说没有看到空气,所以我呼吸不需要空气。要知道,没有空气呼吸,马上就死啊!你照样再呼吸,相信与否是因人而异。

仙是存在的,道教的神仙就是突破时间、空间的限制,达到来去自如的境界。我们现在生活的空间,叫做三度空间,这样的空间是不自由的。一度空间是一个点,二度空间是一条线,三度空间就是说,我们受到东南西北所有方向的限制,还有里面跟外面的限制。所以,我们这里有门,有屋子,有保险箱。假如是神仙的话,这些人世间的任何事物不能约束他,他可以穿墙越壁,来无影去无踪,完全可以不受到物质的阻挡。神仙还可以从这一个时空,到达另一个时空。佛教把十方世界,叫做法界。

道教为什么不能提倡修炼成仙?我希望各位了解,真正的仙不容易修成,你不要说没有就不相信。佛教到了今天,也只有释迦牟尼一个人在人间成佛,但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相信。你不要说没有仙啊!拿不出来,我就不相信。你要知道,也是有人修成仙的,比如说吕洞宾祖师就是从凡人修炼成仙的。为什么我们尊称吕洞宾为纯阳祖师,因为仙就是一百巴仙的阳,三十巴仙的阳修炼成一百巴仙的纯阳,这就是神仙了。由此可见,成仙虽然不容易,但不表示不能做到。吕洞宾祖师曾经告诉我们说:“每个人都知道长生是好的,每个人都知道生命是可贵的,但是他只是知道,他却做不到。”[1] 这样的概念,基督教也有谈到:“我知道那是好事,但是做出来由不得我!”[2] 所以,吕洞宾祖师进一步说:“你虽然知道生命的宝贵,但是因为你受到眼耳鼻舌身意,外在欲望的诱惑,所以一天一天,慢慢的年老,就算是十多岁、二十多岁,一日一日的过去,你都会慢慢的衰老,生命的能源逐渐的衰退,接近死亡的边缘,那么实在是太可惜了!”[3]所以,吕洞宾祖师最后说:“修道的人怜悯众生,他把最珍贵的道,一毛钱也不收,告诉大家。但是相信的人很少,那些相信的人也未必做得到,那些肯去做的人也未必能持久。”[4]所以,道教的仙道,不是那么容易修的。在此,我要告诉各位,仙道一共分成五种境界[5],简单论述如下:

(1)鬼仙:鬼仙指的是修道者只修炼内心,注重心灵境界,没有以身体做为基本,即“只修性不修命”。所以,鬼仙是不鼓励大家去修持的。真正的仙,是在于人仙、地仙和神仙。

(2)人仙:什么是人仙呢?就是“神仙是人做,修炼不辞劳”。你的信心坚定,不要说发扬道教,不能为我找到利益。你要知道,中国佛教发展到今天,多少个人被捉了,虚云老和尚被捉[6],太虚大师牺牲了[7],还有印顺导师花了六十年年讲一个人间佛教的概念[8]。今天,我当然是比不上这些人。我个人力量有限,对复兴道教只能提出一个简单的概念。人仙就是说,你对道的信心,永生永世都不改。虽然你成功的巴仙率不是很高,但是你发现最少你的精神是愉快的。最少你比别人健康,最少你没有那么多疾病,就算病了的话,也很容易医,很容易复原和痊愈。
(3)地仙:那什么是地仙?修炼到地仙这个阶段是很不容易的。地仙可说是已经进入道教真正的修行内容。地仙可注重精气神来修炼,最后可以达到长生不死,住在地面,做陆地上的神仙啊!各位,不要以为没有人修成啊!根据古书的记载,中国古代那些志士仁人帮助英雄成就帝业之后,他们就隐退了,不要当官,好像明朝的刘伯温。这个很重要,因为你知道“功成身退,天之道”,只有道教教导我们说,成功之后,你要隐居起来,这样才能长久的保存,就在《道德经》第二章有谈到:“功成而弗居,夫为弗居,是以不去”。

(4)神仙:那什么是神仙呢?神仙就是能进一步超凡入圣,甚至可以完全突破这个时空的各种限制,从而达到绝对的自由。

(5)天仙:天仙就不容易修成。倘若修成,元神可返回诸天之上。

[1]《太乙金华宗旨》原文:无人不愿求生,而无不寻死。
[2]《罗马书》7:18中译原文: 我也知道在我里头,就是我肉体之中,没有良善。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,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。
[3]《太乙金华宗旨》原文:夫岂别有肝肠哉?六根以引之,六尘以扰之,骎骎年少,转眼颓殁。
[4] 《太乙金华宗旨》原文:志人闵之,授以至道,诲者谆谆,听者渺渺,其故何哉?盖不明大道体、用,而互相戕贼。如是求生,犹南辕而北辙也。
[5] 详见《钟吕传道集》。
[6]指发生于民国四十年的云门事变,当时虚云老和尚时值一百一十二岁,遭入侵寺院的匪徒囚禁,绝其饮食,又用棍棒将其打得头面血流,肋骨折断,而老和尚仍旧入于定中。详见《虚云和尚画传》:85-88页。
[7] 指身为“佛教改革家”的太虚大师,虽打着“佛教革命”的旗帜,但因其个人深具“融贯”的容忍性格,以及对佛法的传统式体认,再加上对现实政治的了解不深,终究走上失败之路的乐观理想主义。详见杨惠南,《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》一文,原载《谛观》第62期,50-51页。
[8]详见印顺,《游心法海六十年》,台北:正闻出版社,1985。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