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述:王忠文老师
道教承负论与佛教因果观的比较
现在,我还要继续和大家谈,到底承负跟佛教的因果,有什么分别呢?是不是一样的啊!听起来,好像是一样的,是吗?佛教讲因果,道教中人有些不懂承负的,也讲因果,要做好事,有因果报应的。很多道教人士都这样讲的,有因果的。其实,道教徒应该说有承负的。不过,承负不为大众所知。所以,我在此就做一简单的比较。
承负和因果的共同点,是说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,这个是一样的。道教是这样讲,佛教也是这样讲,这个是一样的。但是,你要明白,它另外一点,两个宗教之间,都强调只有修道才可以化解掉这些承负或者是因果。道教说,要如何化解掉承负?郑志明教授也是讲修道,才能化解承负。不过,道教里面的修道,怎么修的?有很多种,你要深浅的都有。先讲浅的,道教徒要修道,基本上要具备这些良好的条件。好像居常五箴。一、你要存好心。为什么叫你要存好心?因为我们的好心不多的,通常都是坏的比较多。你好的才三分,坏的有七分。所以,最少你保留那三分好的。不然,三跟七比,谁赢?当然是七赢啦!所以,你要不断的加强,常常讲存好心。所以,上次我才教大家,生气的时候,要深呼吸一下,冷静一下,去洗个脸,静下来,去吹个风,喝杯水,都可以的。这个是它里面的方法啦!改次我才一个个介绍。当然,我这样讲,你们可能做不到存好心。有时候,你踩到一块香蕉皮跌到的话,你会骂“他妈的”,连香蕉皮都骂,又骂这个地,会不会?会这样的,所以你要明白,你连队那个香蕉皮都那么小气,那里做到存好心!
今天,我先简单跟大家谈。要谈的比较细,还要列出来,怎么存好心?我们的一举一动,日常生活。开车死火时,你又骂“他妈的”,不可以的。所以,最近我都跟大家讲,你生气的时候,你就讲“道祖慈悲”,多念一点,也不会生气的。改次,假如什么人得罪你,你就讲“道祖慈悲”,你当作这是“三字经”来骂人,不过那个是好话。我们用好话骂人有没有错啊?没有错的嘛!反而化解掉你的承负啊!所以,改次你要骂人,你骂“道祖慈悲”!可以这样骂。好的,你讲“道祖慈悲”,坏的,你也讲“道祖慈悲”,那么就可以化解掉承负,可以吗?可以的,因为你本来要骂人家的,不过那个骂是好的,你讲“道祖慈悲”,不过这个基本上是好的。这个是其中一个方法。
还有,你要“说好话”。我只能这么讲,不好听的话,那么请不要开口。说好话,是不容易的。说好话,不是讲骗话。还有,你要“读好书”,好像多读我们道教的书,比如说《太上感应篇》《清静经》,还是道总所出版的道学小册子,都可以看。所以,大家要多读好书,要学好样,有好的事情,一定要学。做自己孩子的榜样。做我们将华人的模范。好事一定要做,好事不一定要出钱的。你叫亲朋好友来听道,也是一件好事。如果不能的话,最少自己来听道,自己做一件好事,也是好的。这个是基本的。
道教除了居常五箴,还有型持六诀。你对这个国家,是不是忠心的,不要出卖国家。你对国家要有责任,所以儒家说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,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。还有孝顺,今天我们修道的人,不讲孝顺,就很难修道了。我们有祖有宗的,有父有母的。假如你对父母亲不恭敬的话,使不可以的。佛教界,有一些人出家了,不理父母,其实是不可以的。在佛教里面,有很多戒律,很多人不知道。这里,也顺便讲给大家听。说不定,改次你的孩子要出家。基本上,佛教是这样的,如果孩子要出家,但是父母亲反对的话,不可以出家。
所以,今天假如父母不同意的话,孩子还是出家,这是违反佛教教义的。大家要明白,因为我有研究佛教的戒律。佛教的戒律,叫做vinaya。佛教戒律里面说,父母如果不同意,孩子出家是不可以的。这个是很重要的。所以,有一些佛教徒就很懂,等父母亲去世后,才出家,也有这样的。这个当然是要避免啦!此是题外话,只是多讲给]大家听。
接下来,我们讲六诀的第三个,“仁”。这个“仁”你看,两个人,表示我们人类生活在一起,是要互相维持的。今天,你是不是一个人做完全部的事情啊!你不可能卖米卖菜,什么都做的嘛!所以,你要跟别人买米买菜,买文具的,有些人是做建筑的。你不可能这么本领,屋子自己建,水喉坏自己修理啊!厕所坏,自己通啊!什么东西都会,就万事通!我们今天,人活在一起,互相的帮忙。所以,有句话讲“两人同心,其利断金”啊!大家彼此之间,要相亲相爱。还有,你要讲信用,说过的话要算数。假如说到做不到的话,那么就要改过。因为说到做不到,很可耻,很羞耻。所以,假如你迟到的话,就要跟别人讲“对不起”。你不要讲“我迟到是应该的,这个迟到是华人的美德”,讲了一大堆。现在,马华不是讲这个兴革运动。不过,还是迟到。华人常说,你越迟来,你的气派越好,表示你这个人越有身分。所以,华人的承负很重,你要明白。还有,第五就是“和”。为什么我们要“和”?因为“和”基本上就是“冲气以为和”,只有“和”,我们才能让承负之间维持平衡点。今天,我们华人常常讲要和,要和平,要和气生财。为什么要“和气生财”?因为你不讲钱,大家不去做的。为什么要和气?有钱拿嘛!和气生财。因为你做生意,整天跟人吵架的话,那里有人要跟你买东西。所以,你讲和气生财,大家就做了嘛!还有,你要不要“顺”啊?顺顺利利,华人讲“六六大顺”,不是赌博胜利,这个是讲你一路顺风,出门平安,表示说这个顺也是很重要!假如你做什么事,都很顺利,你会不会很开心啊!今天,我家里又很干净,空气又很新鲜,孩子又听话,什么都好!不要生病,你要买什么就有什么?是不是很顺利,是不是很好。不过,不一定做得到的。因为人生有起有落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刚才,我就讲到佛教的因果和道教的承负,有什么不同呢?这里,就要跟大家讲。第一个共同点,就是说“善恶到头终有报”,这个是一样的。第二个共同点,是说要修道。今天,我们就要好好的分清楚,什么是道教的承负,然后什么是佛教的因果。我希望大家可以分清楚。因为今天我重新讲,要讲的比较完整一点。基本上,佛教的因果和道教的承负,有共同点,刚才已经讲出来了。那个就是讲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,这个是一样的;还有,要修道才能化解掉承负,这个也是一样的。不过,修道的内容不同。佛教的修道内容,他们化解掉烦恼的内容,有很多的,比如讲南传的修三十七道品,这个我没有详细解释,只是简单列出来;如果是北传的就修五十二种方法的菩萨道。这个是佛教的,现在我来讲回这个道教的。
道教的修道内容,也是非常的多。基本上,要讲回居常五箴和这个行持六诀做起。这个做不到的话,你就不能够讲,修炼这种仙道。因为在道教里面,有讲到这个精气神,你要修炼。要练精化气、炼气化神、炼神还虚、九转还丹。这个是很深的,以后有机会,才跟大家讲。这些是道教里面的修行方法。道教里面,它很注重修行的,所以郑志明教授也说:“只有修道,才能够化解掉承负。”
接下来,我要说的就是承负和佛教的因果有什么不同的。好,第一点不同的就是说,佛教讲的因果是自作自受,你怎么做都好,都是自己造成的;不像道教里面说,是互相的影响。刚才,我讲到《太平经》里面,告诉我们说,一个承负的周转时期,你要承受祖宗前面五代的,你自己又会影响后世五代的。这个叫一个承负的周转时期,所以表示说,道教的思想是讲到承跟负,是互相影响的。所以,它不是单元的,不是说全部都是我们自己做的。所以,佛教讲你这样做,跟你的祖先没有关系,是你自己做的,所以就这样啦!你不要怪你的祖先,怨天尤人,但是道教里面是说互相影响。虽然你的祖先或多或少有做过坏事,但是他也是有做好事的。假如我们的祖先完全没有做好事的话,今天我们可能就横死街头了。因为这一点,《太平经》告诉我们说,小小的坏事,你不知道,“小小失之,不自知”,它就从“恶”这里变成“负”了。不过还好,恶中有善,你还可以从这边来转化。所以,道教里面,就表示说,你在善里面,回到阳的这个部分去。不过,善中也是有恶,要很小心。所以,这个是两者之间不同的地方,承负是互为影响,因果是自作自受。这是第一个不同点,希望大家可以明白。
接下来,我要讲的第二个不同点,是说:佛教里面的因果,是讲业报轮回的,有多少世啊?佛教常常讲三世轮回,你要知道你的今生,就是因为你的前世;你要知道后世,就是今生做的。就是在《三世因果经》里面讲到的:“欲知前世事,今生受者是;欲知后世事,今生作者是。”而道教则是用祸跟福来解释,最好的就是看《感应篇》里面所讲到的“祸福无门,唯人自召”。然后,福是在那里的?福是在善的部分,恶就是会招来这个祸害的;福会带来吉,恶带来所谓的凶和祸。你要明白,这便里面排出来,也是有八个的,像八卦,我在整理一下,它应该可以类似一个八卦。要了解承负,我基本上从《太平经》弄出这个架构,是属于阴阳互为转化的一个架构。道教里面,祸跟福的道理,是不是很深啊?当然很深,所以佛教界的净土宗,印光大师乃至近代的净空法师他们,都很提倡《太上感应篇》。不过,《太上感应篇》其实是属于道教的经典,在《道藏》里面有的,甚至在华人民间把《感应篇》列为第一本劝善书,或者说是三教所承认的经典。三教就是儒释道三教。因为在《感应篇》里面,它基本上也有承负的概念。就在我们刚才所念的,你做坏事会影响到你的子孙。
祸跟福之间的第一个特点,就是“前后相随”。为什么讲“前后相随”?你说福好不好?福里面有祸,祸里面有福,大家会不会觉得很难明白啊?这里只有用“塞翁失马”的故事,才能解释的比较完整。这个故事,我已经讲过非常多次了。今天,再重覆一次,大家注意塞翁失马的故事,这是非常好的形象说明。有一个老人,非常有智慧,他和孩子住在塞外,某日家中所养的马失踪了。东西不见,是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?是不是?我问大家。是啊!是祸。不过,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吗?祸中有福啊!看得出来吗?不是很多人看得出来的。所以,老人会不会难过啊?老人不会难过,不过其他的邻居,以为老人很难过,就跑过来安慰他。不过,老人讲:“不要紧!你们不用替我担心。那里知道失踪的马儿,不会为我带来好处呢!”结果,几天过后,走失的马儿回来。所以,我们先了解这个故事的意义。第一个阶段,东西不见了,是不好的,不过祸中有福啊!第二个阶段,大家看,失踪的马回来了,又带回另一匹马回来,双喜临门,是不是好事?所以,你们看,祸中有福,就进入福了,但是福中有祸,你明白这个道理吗?大家都是这样的,如果遭遇不辛,就忿忿不平。反之,你快乐的时候,就忘记神啊!忘记了什么上帝,好的时候,祖宗十八代都忘记到完。今天,华人为什么会变成不好的,不懂得饮水思源,就是不明白福中有祸,祸中有福啊!这个老人明白,本来马多了一匹,是件好事。好比说,你的钱不见了,找回来的时候,钱包里多了一百块,本来是一百块,变成两百,你当然是很高兴!不过,你要明白,祸中有福,福中有祸。所以,过了不久,老人的孩子,骑着那批新的马儿,到野外奔驰,结果从马儿背上摔下来,腿跌断了。于是,就进入第三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,是祸中有福(马失而复得,还多了一匹),然后第二个阶段,就到了福中有祸,腿摔断,是不是不好的事情啊?变成残废!老人会不会难过啊?老人不难过,他讲:那里知道,这个祸事还会带来好事!结果,发生战争,国家征兵时,因老人年迈,再加上其子摔断腿,所以免去当兵打战的任务。你看,老人的孩子,因为摔断了腿,结果免去征兵打战,保全生命于战乱。那里知道,祸中又有福。华人只有活到上了年纪的人,才知道这个道理。所以,我们才会讲知足常乐。这个祸中有福,福中有祸,非常有道理的。
如果我们再另举例也可以,好像我最近再学电脑,装了新的软件系统,那里知道导致整个电脑操作系统档掉,整体无法操作,是不是不好啊?当然是不好啦!电脑不能用了,还要请人修理,又花钱。不过,后来我花了三十令吉,请人修理过后,又发现自己学到很多东西。最近,我又发现一些系统,好像整个英文网页,可以全页直接转换成英语,这个新的软件系统,倒是顺利安装,成功使用。所以,福中有祸,祸中也有福的。不过,我也不可以太高兴,不然,等下又发生什么事情。这个很重要的,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这个祸中有福,福中有祸,你要常常想的。比如讲,你中彩票,是不是好的?你要知道,福中有祸,中大彩,横财到手后,产生各种欲望,无形中,你就会乱来了。好像去夜总会那里,花天酒地啦!结果,钱用完啦!还欠了一屁股债!许多华人就是不明白福中有祸,假如你遇到好的待遇,应该想想自己之前不得志之时,是怎样的?所以,你有钱不要花这么多啊!要省下来,有句话不是讲“常将有时思无日”,你有钱的时候,要想到以前,以前很穷的,所以你不要乱乱花费。这个道理很好的。你不要等到没有钱的时候,才想自己以前很有钱的。许多人都是这样的,没有了才会想到有的,他不会先珍惜的。爱惜四周围的人,家人和亲朋戚友。
我刚才讲到的在“前后相随”里面,善和恶之间,会带来福跟祸。所以,福中有祸,祸中有福啊!这是非常深奥的道理。所以,古代的人,就用“塞翁失马”的故事,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非常的深。然后,你还要明白,善本身是属于正的,只有正的才能带来福,带来吉,能够继续努力的话,我们才有资格讲修道,才能够修炼成仙。反之,假如你是恶的话,表示是邪的,就会带来灾祸。若是为恶不改,你就越陷越深,沉落到万劫不复的境地。这是道教所讲的,你要明白当中的道理。若你能尽量做到更好,做好事时,要谦虚。因为在《易经》六十四卦中,只有第十五卦的谦卦,是最好的。我们做什么事都好,都要谦虚。学道也好,你懂得越多,你要越谦虚的。你不要很自满的,认为自己懂了很多,别人是比不上自己的。不可以这样的,傲慢的态度,使学不到东西的。
天跟地多么大,宇宙真的是很辽阔。我们常讲“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”,明乎此,我们就会谦虚了。就算你明白其他宗教,也不会胡乱去批评的。佛教的因果和道教的承负,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,就是说,佛教讲因果时,认为众生有六道的生死轮回,所以要解脱生死。但是,道教与之不同,道教讲:就是因为有生死,所以我要长生不死。不管是精神或肉体的永恒幸福,都是道教所追求的。为什么道教至今,仍然有其生命力,就是因为其独特的终极目标,长生不死。没有一个宗教这么讲的,只有道教如此宣称。比如说,基督教的不死,也只有在天堂,它不敢在地球上讲长生不死。佛教知道做不到长生不死,所以就讲身体是臭皮囊,这个迟早会坏掉的,何必保养这么多啊!所以,佛门中有些修行者,静坐到驼背或是腰酸背痛,病痛很多,不过倒是很能够忍。他说:不要紧!只是病而已,没有影响到心。佛教和道教的修行,就是彼此有别。你要明白这三种不同的情况,我再略作覆述:佛教讲的因果,是自作自受,有三世轮回,要解脱生死的。道教就有别于此,它认为承负是互相影响的,祸福之间会互相转化,福中有祸,祸中有福,最后的终极目标是长生不死。这是我简单做的一个比较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