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上玉皇心印妙经》研读上篇(二)

2001年讲于蕉赖龙宫坛
儒释两家的心性之学
儒家讲尽心尽性,还有格物、致知、诚心、正意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和平天下这八个纲领。一般上的人,追求的人生境界,莫过于此。
佛教传入中国,也强调心和性的修养,即强调明心见性。所以,佛教传入中国后,宣称每一个人都有佛性,皆可修成佛果。这就很符合中国人。就连儒家也宣称每一个人都具备善良的本性,可以成为圣人。中国佛家的禅宗,特别是出现了大祖惠能,他用的方法就是明心见性。《大祖坛经》里面记载五祖弘忍要把衣钵传给门下弟子时,便吩咐众人各写一偈,以验证各人所修境界。其大弟子神秀就写下“身似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尘埃惹”。这首偈语要表达的就是要保养内心,因为心常受到外在的欲望所干扰,烦恼所影响。其师弘忍看了之后,说此偈虽好,但也只是在门外,还未进入明心见性。后来,六祖也要写下一偈,因其不懂的文字,便念出心中所悟,而由他人代写在墙壁上,即流传后世的“菩提本无树,明净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”这里就谈到中国佛教的直接进入心性之学的顿悟。
根据印度的原始佛教,修行是非常困难和不容易的,要依戒定慧,断灭贪嗔痴。佛教最主要的修学纲领就是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然而,在修行方面,特别是定的部分,即所谓的静坐,修行者若染著于定,也无法圆满修行成功。定在梵文里,叫做samatha(奢摩地)。也就是说佛教的禅修有其阶段,即从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乃至到四无色界定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。目前,修行不容易,因种种欲望源源不断,很多人连初禅都还没有修到。为什么修不到初禅?那就是忽略了以身体为修行的基础。佛教认为从“止”或“定”,就可修出“观”(vippassana/毗婆舍那)来。
《心印经》原文逐句解读
对道教而言,倒是非常注重身体作为修行的基础。上一回,我讲过有清静的心才能修道。修道最重要的就是说“有命才能够修”,道经说:“我命在我不在天”,所以你的命到底是什么呢?就让我们进入《心印经》的原文,作一番研读。
上药三品,神与气精:真正的药不是说你去看医生,还钱拿的药才是药。不是这样的,真正的药,其实是在我们身体里面,那就是精气神。道教说:“天上三宝,日月与星;人身三宝,精气与神。”而佛教的三宝,则是佛,法,僧。佛教三宝,只能修心。但是,精气神可修性与命。基本上,佛教以戒定慧为基础,而道教是以清静为本。因而,我们费时半年的光景,来讲解《清静经》。“清静”这两个字就修道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。假如你的心不清静,那就无法好好保养自己的精气神。我们用现代话来讲,精气神三宝就是修道的本钱。
什么叫做精?讲到这个精,大家不要想歪到一定指精液。这个精其实是说身体里面,,那种属于液体状态的内分泌。比如说,天气炎热,你觉得口干舌燥,很容易就生病。这表示“精”很重要,它是种内在的分泌,生命的能源。它滋润我们的身体,各器官都有“精”的成分,也包括肝、心都有“精”。特别是我们讲到男女所谓的生殖精液,也是包括在里面。道教常说要“保精”,就是保养我们的精力。所以,尽量做些有意义的事情,那些浪费生命之事,如花天酒地,终日戏耍不停,彻夜未归,这些都是消耗精力的。浪费精力的事情,要尽量少做,但是外面的花花世界,对我们的引诱很大。所以,为什么说清静很重要?因为你有了清静心,就不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引诱,你才不会浪费你的精力。
所以,道教说在清静心的基础上,你就要练精化气。在练精化气前,先要练气筑基,打好基础。佛教较不重视练气筑基,到了天台宗之际,出现了智者大师,才参考回中华文化照顾身体的方法。那时候,中国佛教的修行人,在静坐时才用坐垫。在印度,静坐哪里有用坐垫?就算修到最后腰酸背痛,甚至是驼背,都不打紧,修得开开心心就好。他们是这样的。道教是说,修行要注重身体,因为身体会影响到修炼的素质。所以说,在练精化气中,气很重要,我们做很多事情,都是需到气,你没有气,什么事也做不到。上次讲过,生气也是气,只不过生气是把生命的气浪费掉。生病时,也会有气没力。生气后,会觉得很累。所以,上次我在《清静经》讲演系列中,告诉大家生气时,不是不好,因其能量非常大。所以,我说生气时,尽量去做些较消耗力气的工作,可以把困难的事给做好的,这是生气时所用的技巧与方法。
从练精化气到练精还神,这个神很重要。“神”就是说,你还清楚吗?一般上,华人为什么要拜神?拜神到了今时今日,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了,我们只会求财。拜神的基本祈愿,是祈求平安才对。更重要的是,要向神学习。为什么把神叫做神明?神明就是说本身要了解道的意义,你有智慧才能明白。今天,我们华人越拜越不明白,只能够拜到昏天暗地,自己也拜得昏昏沉沉,拜到连神棍也乘虚而入。道教认为拜神要了解其意义,也就是从外在的神,来了解到内在的神。《黄庭经》就谈到身体每个部位都有神,人之初生,禀乎一气化三清,以为人身三元,也就是元神、元气、元精,再由此而化“形神脏腑,经络气脉”等万神。所谓“黄庭”,即为“炼丹、结丹、还丹、养神”的所在,只要真人居其正位,则万神自来朝拱,此为黄庭要义所在。我们为什么要拜神?自有其意义。
道教的修炼过程,可说是不容易。今天,我只是简单扼要的讲解。“上药三品,神与气精”,其中的上药就是指最好的药,即元神、元气和元精。
儒家讲尽心尽性,还有格物、致知、诚心、正意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和平天下这八个纲领。一般上的人,追求的人生境界,莫过于此。
佛教传入中国,也强调心和性的修养,即强调明心见性。所以,佛教传入中国后,宣称每一个人都有佛性,皆可修成佛果。这就很符合中国人。就连儒家也宣称每一个人都具备善良的本性,可以成为圣人。中国佛家的禅宗,特别是出现了大祖惠能,他用的方法就是明心见性。《大祖坛经》里面记载五祖弘忍要把衣钵传给门下弟子时,便吩咐众人各写一偈,以验证各人所修境界。其大弟子神秀就写下“身似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尘埃惹”。这首偈语要表达的就是要保养内心,因为心常受到外在的欲望所干扰,烦恼所影响。其师弘忍看了之后,说此偈虽好,但也只是在门外,还未进入明心见性。后来,六祖也要写下一偈,因其不懂的文字,便念出心中所悟,而由他人代写在墙壁上,即流传后世的“菩提本无树,明净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”这里就谈到中国佛教的直接进入心性之学的顿悟。
根据印度的原始佛教,修行是非常困难和不容易的,要依戒定慧,断灭贪嗔痴。佛教最主要的修学纲领就是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然而,在修行方面,特别是定的部分,即所谓的静坐,修行者若染著于定,也无法圆满修行成功。定在梵文里,叫做samatha(奢摩地)。也就是说佛教的禅修有其阶段,即从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乃至到四无色界定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。目前,修行不容易,因种种欲望源源不断,很多人连初禅都还没有修到。为什么修不到初禅?那就是忽略了以身体为修行的基础。佛教认为从“止”或“定”,就可修出“观”(vippassana/毗婆舍那)来。
《心印经》原文逐句解读
对道教而言,倒是非常注重身体作为修行的基础。上一回,我讲过有清静的心才能修道。修道最重要的就是说“有命才能够修”,道经说:“我命在我不在天”,所以你的命到底是什么呢?就让我们进入《心印经》的原文,作一番研读。
上药三品,神与气精:真正的药不是说你去看医生,还钱拿的药才是药。不是这样的,真正的药,其实是在我们身体里面,那就是精气神。道教说:“天上三宝,日月与星;人身三宝,精气与神。”而佛教的三宝,则是佛,法,僧。佛教三宝,只能修心。但是,精气神可修性与命。基本上,佛教以戒定慧为基础,而道教是以清静为本。因而,我们费时半年的光景,来讲解《清静经》。“清静”这两个字就修道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。假如你的心不清静,那就无法好好保养自己的精气神。我们用现代话来讲,精气神三宝就是修道的本钱。
什么叫做精?讲到这个精,大家不要想歪到一定指精液。这个精其实是说身体里面,,那种属于液体状态的内分泌。比如说,天气炎热,你觉得口干舌燥,很容易就生病。这表示“精”很重要,它是种内在的分泌,生命的能源。它滋润我们的身体,各器官都有“精”的成分,也包括肝、心都有“精”。特别是我们讲到男女所谓的生殖精液,也是包括在里面。道教常说要“保精”,就是保养我们的精力。所以,尽量做些有意义的事情,那些浪费生命之事,如花天酒地,终日戏耍不停,彻夜未归,这些都是消耗精力的。浪费精力的事情,要尽量少做,但是外面的花花世界,对我们的引诱很大。所以,为什么说清静很重要?因为你有了清静心,就不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引诱,你才不会浪费你的精力。
所以,道教说在清静心的基础上,你就要练精化气。在练精化气前,先要练气筑基,打好基础。佛教较不重视练气筑基,到了天台宗之际,出现了智者大师,才参考回中华文化照顾身体的方法。那时候,中国佛教的修行人,在静坐时才用坐垫。在印度,静坐哪里有用坐垫?就算修到最后腰酸背痛,甚至是驼背,都不打紧,修得开开心心就好。他们是这样的。道教是说,修行要注重身体,因为身体会影响到修炼的素质。所以说,在练精化气中,气很重要,我们做很多事情,都是需到气,你没有气,什么事也做不到。上次讲过,生气也是气,只不过生气是把生命的气浪费掉。生病时,也会有气没力。生气后,会觉得很累。所以,上次我在《清静经》讲演系列中,告诉大家生气时,不是不好,因其能量非常大。所以,我说生气时,尽量去做些较消耗力气的工作,可以把困难的事给做好的,这是生气时所用的技巧与方法。
从练精化气到练精还神,这个神很重要。“神”就是说,你还清楚吗?一般上,华人为什么要拜神?拜神到了今时今日,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了,我们只会求财。拜神的基本祈愿,是祈求平安才对。更重要的是,要向神学习。为什么把神叫做神明?神明就是说本身要了解道的意义,你有智慧才能明白。今天,我们华人越拜越不明白,只能够拜到昏天暗地,自己也拜得昏昏沉沉,拜到连神棍也乘虚而入。道教认为拜神要了解其意义,也就是从外在的神,来了解到内在的神。《黄庭经》就谈到身体每个部位都有神,人之初生,禀乎一气化三清,以为人身三元,也就是元神、元气、元精,再由此而化“形神脏腑,经络气脉”等万神。所谓“黄庭”,即为“炼丹、结丹、还丹、养神”的所在,只要真人居其正位,则万神自来朝拱,此为黄庭要义所在。我们为什么要拜神?自有其意义。
道教的修炼过程,可说是不容易。今天,我只是简单扼要的讲解。“上药三品,神与气精”,其中的上药就是指最好的药,即元神、元气和元精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